March 29, 2007

搬家为乐(iii)

通过搬家,你会发现不同时期的人对于居住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现在住的是五十年代的房子,一般的感觉是宽敞、大气、较多的生活空间。临街而建,整整齐齐,方方正正,一般是三四层高。楼底特高,外设阳台,楼梯是主要设施、细腻的扶手用磨光的绿色水泥配白石英细花装饰。家门外的世界是不怎麽理的,不用保安岗、楼梯底下是垃圾房、更不用说什麽公用设施、会所、商场、酒店式大堂。回家就是回家,家门一关,就不会想别的事。


七十年代开始,是政府建房的高潮。除了政府廉租房以外,发展商配合政府开发新市镇来容纳当时的人口增长和新移民。建筑模式较为自给自足,已统一式样的设计不断重复来增加建造量,较多的开放式设计,共用设施较多,公园、学校、商店、茶楼、邮局、另外交通配套如车站、医院、警局等等度比较齐全。

踏入80年代,正是香港经济大幅提升的年代。大型屋苑例如太古城成为典范:大型商场、地铁到门口、看海景的公寓更可卖个好价钱(相对以前,向海的不受欢迎,因为长期受海风咸气吹着,窗户会锈蚀)。因为其他因数对于房价的影响更大,奇怪的事情就开始多了,例如三角形或所谓的钻石性(五角形)的客厅,超大而无用的窗台, 还有卧房放了床就下不了地或不能放衣柜等等。

90年代进入疯子买房年代,为了支撑超高的房价,也为了让本来的穷人感觉自己搬进了豪宅。首先在普通的地区盖的房,一律改一个超豪华的,或干脆盗版一个国外名称:什麽“曼克顿x”“比华利山yy” “xx半岛”“yy豪园”“zz山庄” 把几十平方的蜗居抬上了天。另外,为装门面,把电梯大堂全用意大利云石、水晶吊灯、十万平方的会所,游泳池等装饰的美轮美奂,怎样也不能跟楼上的连招待远亲小住或者小型朋友聚会的空间也难的地方连上任何关系。所有这些所谓设施,一年用不了几次,但是每月的管理费却要所有人一起负担。

March 27, 2007

搬家为乐(ii)

其实搬家这事,也没有想象中那麽痛苦。如果你有收拾家档的习惯,这就跟一次大扫除差不了太多。像我这些对于搬家有经验的人来说,从来家无恒物,大多数的家具都是可移动的便宜货。像宜x家具这些设计的,拆下来装上去也不是什麽惊天动地的事。反正买的时候也没想到可以撑很久的。

以现在一般的家庭来说,对住房的要求,随着经济的改善、家庭成员的变动、市场的供应和对家居的潮流,很难的从一而终。刚出来买第一套房子,可以说是硬着头皮的赌上一把。见过有人到处举债,为了是买完房子没钱装修,或者是跟亲朋好友募捐大床、冰箱、空调什麽的。两个人住起来当然是美美滋滋的,好歹是建立了自己的小天地。

好景不长,随着成家立业之后,本来没想到的生活用品一一出现:一个人30双的鞋子,20个包包,化妆品两箩筐,电脑笔记本外加游戏机配光盘、无数DVD、VCD、CD、磁带、旧情书、纪念品、书、通通是随着附送的。加上结婚时的照片集、油画照、结婚时朋友送的一堆堆相架,真是把四面墙贴满都放不完。如果还有什麽个人兴趣想在婚后延续的话,例如高尔夫、拍照、种花、养鱼、打Wargame、弹钢琴、结它、健身、各种球类、野营、爬山攀石、那就更多了一批平常一点用处都没有,但是需要的时候又觉得已经落伍不好使的东西。

恩恩爱爱的结果会导致家庭人口的增长。一室一厅的蜜月小屋变得容不下奶瓶尿布,偏偏在这个时候,大量的亲情会随着小孩玩具、衣服鞋袜一起涌进这个蜗居里面,情况就会变得很不乐观。也许在就是社会进步的力量,两口子只好努力赚钱、为了改善生活而奋斗,逼得早出晚归或是离乡别井的离开了这个家门。

March 08, 2007

搬家为乐

最近又想搬家了。

每次讲搬家,所有朋友都眉头皱成一团。事情真多。花钱不说,看房、租房、讨价还价、签约、清洁、翻修、添家具、打包、丢家具、丢老东西、买新东西、退房、找超市、换锁、配钥匙、换电器、换灯泡、找这个那个商店。。。

现住的地方嘛。。。。不是不好。位置好,上班方便,附近都是好学校;地方够大,储物空间尤其多;租金嘛,当然不算便宜,但是同区再找到更便宜的机会不多。要走的原因,主要是太靠近马路边,噪音大。而且空气不好。小孩偶然会投诉睡眠中给车声惊醒,去水管因为50多年的使用,暗藏卫生的隐患。

对于其它生活问题,住的要求很难将就。毕竟天天辛苦工作,所为何事?其中一大原因是为了改善生活。连睡眠健康度保证不了,很难说是一个住得舒服的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