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h 29, 2007

搬家为乐(iii)

通过搬家,你会发现不同时期的人对于居住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现在住的是五十年代的房子,一般的感觉是宽敞、大气、较多的生活空间。临街而建,整整齐齐,方方正正,一般是三四层高。楼底特高,外设阳台,楼梯是主要设施、细腻的扶手用磨光的绿色水泥配白石英细花装饰。家门外的世界是不怎麽理的,不用保安岗、楼梯底下是垃圾房、更不用说什麽公用设施、会所、商场、酒店式大堂。回家就是回家,家门一关,就不会想别的事。


七十年代开始,是政府建房的高潮。除了政府廉租房以外,发展商配合政府开发新市镇来容纳当时的人口增长和新移民。建筑模式较为自给自足,已统一式样的设计不断重复来增加建造量,较多的开放式设计,共用设施较多,公园、学校、商店、茶楼、邮局、另外交通配套如车站、医院、警局等等度比较齐全。

踏入80年代,正是香港经济大幅提升的年代。大型屋苑例如太古城成为典范:大型商场、地铁到门口、看海景的公寓更可卖个好价钱(相对以前,向海的不受欢迎,因为长期受海风咸气吹着,窗户会锈蚀)。因为其他因数对于房价的影响更大,奇怪的事情就开始多了,例如三角形或所谓的钻石性(五角形)的客厅,超大而无用的窗台, 还有卧房放了床就下不了地或不能放衣柜等等。

90年代进入疯子买房年代,为了支撑超高的房价,也为了让本来的穷人感觉自己搬进了豪宅。首先在普通的地区盖的房,一律改一个超豪华的,或干脆盗版一个国外名称:什麽“曼克顿x”“比华利山yy” “xx半岛”“yy豪园”“zz山庄” 把几十平方的蜗居抬上了天。另外,为装门面,把电梯大堂全用意大利云石、水晶吊灯、十万平方的会所,游泳池等装饰的美轮美奂,怎样也不能跟楼上的连招待远亲小住或者小型朋友聚会的空间也难的地方连上任何关系。所有这些所谓设施,一年用不了几次,但是每月的管理费却要所有人一起负担。

No comments: